唐太宗深為孫祖的高尚品德和為人處事的精神風貌所感動,同文武百官將他送出皇城,任他去名山大川採集藥材,為黎民百姓救死扶傷,任何人不得阻攔。唐太宗十分欣賞孫祖,後來還曾親臨華原拜訪孫祖,並賜他頌詞一首。直到現在,藥王山南庵內還留有唐太宗御道、「拜真台」、「唐太宗賜真人頌」古碑一通等。
虎守杏林典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,精研醫學併兼通玄門典籍,被譽為「藥王」的唐代著名醫學家孫祖晚年曾雲遊於邱縣。觀其景物優美,民風淳樸,遂留連忘返客寓郊寺,懸壺行醫無欲求,施醫無類,師承董奉為人治病不收錢,不受謝,惟望患者病癒後在寺旁植杏樹三株,經年植杏樹百畝,郁然成林,杏熟以杏易谷賑貧。
此間,有虎伏跪求醫,孫祖首創「虎撐」治癒金簪卡喉之疾,虎有靈性,不復危害人畜,感恩為其守護杏林並充當藥王坐騎。藥王佩逝,虎繞寺哀嘯三日,不知去向。
名傳朝野,著書傳世
諭該三教,方著《千金》

唐高宗永徽三年,孫祖根據多年來的行醫經驗,並會通古今,撰成了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共三十九卷,三百二十三門,方、論共五千三百首。其內容包括診療、針灸、導引、按摩等,相當全面。提出了「人命至重」的道家醫療觀點。書中記載了具體治療腳氣病的方法,比歐洲人早一千多年。他把婦、兒科目放在卷首,以示重視;孫祖看到復方,一方可治多病或多方可治一病的方法。
永徽四年,全國瘟病流行,一時難以控制。一些僧道藉機以「秘丸」、「神丸」欺騙患者,大發橫財。這年四月,朝廷下令全國禁止僧、道游醫為民治病,違者予以治罪。孫祖得知這個消息後,遂隱居耀縣城東的五台山。
在五台山中,他除了煉養氣功還精心煉丹製藥,以備將來為民治病。孫祖著《丹經》、《攝生真錄》、《福祿論》、《五兆算經》和《明堂經圖》,還為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作了注,為道教的理論建樹,作出了貢獻。
顯慶二年,唐高宗詔令檢校中書令許敬宗等人會同名醫撰寫《唐新本草》。第二年,孫祖被召至長安,住在鄱陽公主舊宅。在編寫《新本草》過程中,他不僅對陶弘景《本草》《名醫別錄》作了訂正,並增補了百多種自己曾實踐有效的藥草。顯慶四年(公元659年)四月,圖文並茂的一部《唐新本草》撰寫完成,這是世界上首部國家藥典,共五十五卷,八百四十四種藥物。由於孫祖參編有功,唐高宗親自召見,並授予諫議大夫職,孫祖固辭不受,孫祖願到殿中省尚藥局工作。於是,高宗親授他承務郎。這承務郎屬從八品寄祿文散官,享受國家待遇。尚藥局無具體任務,僅是指導御醫診病和用藥。孫祖在此任上,因時間充裕,精研醫學和道教典籍。
孫祖因有高尚的醫德,精湛的學識,曾多次隨高宗出遊,並結識了不少當朝名士,書法家宋令文、醫藥學家孟詵皆拜師問道。太醫謝季卿,針灸學名醫甄權、甄言兄弟和藥性學家韋慈藏等,經常到孫祖居處研討學問和醫技。孫祖在特殊的情況下,還為朝廷命官看病治病。大理寺卿趙某患風濕性膝關節炎,入朝無法跪地,經孫針灸治療,月余天氣,病患全除。還有「初唐四傑」之一的盧照鄰,懷才不遇,身患絕症,不能赴任,臥病長安,後經孫醫治,痊癒了。盧照鄰便拜思邈為師,並從師學習醫術推步、導引天文、養生等。盧照鄰後來,成為唐代很著名的「仙宗十友」之一。
唐高宗顯慶六年(公元661年),高宗讓權,武則天「稱制」。孫祖曾離京隱居嵩山修道。有一年,大旱不雨,武則天下詔選道德高尚的僧人祈雨,但無效;無奈,只好召孫祖入宮於內殿設壇行祈,當夜大雨。思邈說:「我修心五十年,不為天知,伊、洛二龍告訴我:若不是做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事,怎麼能升仙?」後來,我撰寫了《千金方》行傳於世。
高宗咸亨四年,高宗患病,詔孫祖入宮,蒙高宗看重。上元元年,孫祖打算訂補《千金要方》,藉口患疾,請允還山。高宗感其忠誠侍御十六年,特賜良馬和原鄱陽公主封邑,後來,孫祖回到華原五台山。於開耀元年,撰成三十卷《千金翼方》。是年冬天,孫祖無疾而終,享年141歲。孫祖遺囑弟子對其薄葬,不藏明器,不奠牲牢。停屍月余,顏貌如生,色潤不改。入殮就棺時,發現衣裳空空,人們感到很奇怪,都認為是屍解成仙了。孫祖傳世著作達七十七種,加上一些節本總八十六種。其中最著名的《千金要方》《千金翼方》被後世奉為醫學聖典。
唐高宗咸亨二年,《千金要方》流傳到日本,視為國寶。宋英宗治平三年,林億奉詔修《千金要方》,刊布於世。宋徽宗宣和四年,郭思刪節《千金要方》為《千金寶要方》,刻石於華州官署。明代宗景泰六年,楊勝賢木刻本傳世。明穆宗隆慶六年,刻《千金寶方》、《海土方》石碑於五台山。唐末,時人稱五台山為「藥王山」,並建「藥王祠」。
宋徽宗封孫祖為「妙應真人」,明世宗定他為「先臣」,清順治奉他為「神醫」。此後,「藥王孫祖」家喻戶曉人人皆知。
潛心醫藥治病救人
淡泊名利得道升仙

據史書記載,孫思邈從小勤奮好學,七歲讀書,每日能背誦一千多字,有「神童」之稱。二十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,融匯三教,尤其擅長天文、曆法、占卜等術。
關於孫思邈的學醫經歷,據《千金藥方》自序所說:「其自小體弱多病,又看到周圍百姓為病折磨而死的慘狀,遂萌生了精研醫道的決心。
孫思邈一生刻苦鑽研,他將唐以前所流傳下來的各種藥方及自己行醫的驗方,同時又廣泛收集民間的各種藥方及經驗,遂著成了聞名於世的醫學寶典《千金要方》。
孫思邈所著的《千金要方》三十卷,內容極為豐富,分醫學總論,婦人、少小嬰孺、七竅、諸風、腳氣、傷寒、內臟、癰疽、解毒、備急諸方、食治、平脈、針灸等,共計二百三十二門,收方五千三百例。其中,該書還首創「復方」的先例,如《傷寒論》的體例是一病一方,而他在《千金要方》中發展為一病多方,還靈活變通了張仲景的「經方」。他有時兩三個經方合成一個「復方」,以增加治療效果;有時一個經方分成幾個單方,以分別治療某種疾病。這是他對醫學的重大建樹,也是醫學史上的重大革新。
《千金翼方》是孫思邈對《千金要方》的補編書。此書共三十卷,其中他將唐代以前本草書中沒有記載的810餘種藥物,進行考證和實踐,並補充了很多方劑和治療方法。《千金翼方》和《千金要方》兩部書,合稱為《千金方》。《千金方》是唐以前醫藥成就最全面、最有價值的系統總結,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書。
《歷代名醫圖贊》說:「唐孫真人(真人,即對高道的稱謂),方藥絕倫,扶危拯溺,應效如神」。宋代郭思高度評價《千金方》時說:「世皆知此書為醫經之寶」。清代醫學家徐大椿說:「用意之奇,用藥之妙,亦自成一家」。
隨著盛唐文化的對外交流,《千金方》也隨之走向國外,深深影響了諸如日本、韓國、朝鮮的漢醫文化。
孫思邈在煉丹活動方面,他總結了唐以前的煉丹方式、方法、用藥及配方等,最後提出了「硫磺伏火法」的論述和方法。對我國「火藥」的發明做出了巨大貢獻!
孫祖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,尤其對醫德的強調,為後世的習醫、業醫者傳為佳話。他的名著《千金方》中,也把「大醫精誠」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,重點討論。而他本人,也是以德養性、以德養身、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,成為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備至的偉大醫學人物。
唐代名醫孫祖被尊為藥王,他卻不用動物入藥。他說:「自古名賢治病,多用生命以濟危急,雖曰賤畜貴人,至於愛命人畜一也。損彼益己,物情同患,況於人呼!夫殺生求生,去生更遠。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,良由此也。」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
隋文帝輔政時期,欲聘其為國子博士,遭其婉拒,並說:「五十年後,自會有聖人出世,那時我自然會去助他,以濟生人」。唐太宗時,下旨召請思邈入京。但當太宗皇帝見到其真人時,不禁驚訝其容貌仿若少壯一般,感嘆道:「我素來聽說道長之德行,對您十分尊重,真羨慕那些能在您門下從學的徒眾,這是我的真心話」。遂欲授以爵位,思邈固辭不受。唐高宗初即位時,欲拜其為諫議大夫,思邈復固辭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