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現一個現象:你吼了孩子,他敢頂嘴,說明這個家還有救;如果孩子一聲不吭……

2025-02-12     玉兒     反饋

而只有在我離你很遠,在你的力量至少不再能直接達到的地方,我才敢動彈一下。」

不允許孩子頂嘴,不接受任何反駁,其實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霸權。

在這種霸權之下,孩子只會對父母產生恐懼,隱藏自己的想法,壓抑自己的感受,變得自卑又敏感。

小時候害怕父母,長大後就會害怕外人,與世界的關係也會越來越矛盾。

為人父母,尊重孩子發表意見的權利,及時關注他們內心的需求,才不會讓孩子活成一座孤島。

孩子頂嘴時

家長做好三件事

比怒罵1000句都管用

心理學上講,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三個頂嘴高發期。

一是幼兒期(2 - 3 歲),這個階段孩子開始有主觀意識,會用頂嘴來表達自己的想法,比如 「我不要」;

二是兒童期(7 - 9 歲),孩子會形成自己的獨立意識,頂嘴是對規則的挑戰,也是為了爭取更多的自主權;

三是青春期(12 - 18 歲),孩子的主體意識再次強化,頂嘴是為了捍衛自己的觀點,展現獨立人格,比如對父母的嘮叨表現出強烈反感。

頂嘴,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正在不斷覺醒。

他們開始對父母的話產生懷疑,想要表達不同的意見,讓父母看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。

作為父母,對待孩子頂嘴的態度,會影響他們的一生。

當孩子頂嘴時,家長不妨試試這三個方法。

(1)克制自己的情緒,允許孩子辯解

當孩子頂嘴時,家長需克制住立刻反駁或斥責的衝動;

靜下心來,用眼神和肢體語言表達對孩子的關注,比如微微前傾身體,專注地看著孩子的眼睛。

無論孩子的觀點多麼幼稚或與自己相悖,都不要輕易打斷。

例如,孩子被要求整理房間時說:「我正在畫畫,等我畫完了就去收拾」,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畫畫的進度,給孩子一定的時間,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。

(2)父母要以身作則,教導孩子好好說話

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深遠,家長平時與孩子交流時,也要注意語氣和措辭。

如果家長經常大聲吼叫或惡語相向,孩子會很容易效仿。

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禮貌用語,對事情有不同意見時,要以平和理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。

比如: 「我理解你的想法,但這樣做可能更好,你要不要聽完我的想法再討論討論?」

長此以往,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好好說話。

(3)引領孩子合理表達,而不是盲目頂嘴。

在孩子情緒平復後,家長要與孩子探討頂嘴的方式是否恰當。

告訴孩子可以有不同意見,但要用合適的方式提出。

比如 「寶貝,你有想法是好的,但不能大哭大鬧,你可以心平氣和地跟我說『媽媽,我想看會電視再做作業,可以嗎?』,這樣我會更願意接受」。

通過合理的引導,孩子能學會用更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,提升溝通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。

當家長學會了用平等、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,孩子自然會擁有不斷向前的勇氣。

寫在最後

紀伯倫說:

你的孩子

其實不是你的孩子

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

卻非因你而來

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

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

而不是你的想法

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,就是尊重孩子,接納孩子。

當孩子頂嘴時,不用生氣,也不要大吼大叫;

而是和孩子站在一起,理解他們內心的需求,引導他們用合理表達自己的看法。

只有在寬鬆自由的家庭氛圍中,孩子才會走得更穩、更遠。

上一頁
2/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