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上你要守持戒法,你的福報增上。你在家居士,你守持戒法,你福報大,你所求,所有的這些事情漸漸的愈來愈好,家境會愈來愈好。出家的話,我們不煩惱道糧,你要認真的守持戒法,韋馱菩薩很忙,他要為你打點,缺少什麼東西,趕快叫某一個人送來,忽然之間就有人來了,就護持,持戒的功德是這樣。韋馱菩薩他是在佛前發願的,你有三分的修行,韋馱菩薩有七分的護持。
所以認真的學習佛法,把戒持好,守護神會守護著你。你只要是一種如法的願,你想要的,你認真的做,這些護法,護持的、護戒的神,就護法善神,佛菩薩都護念,基本上來講,你這些因緣漸漸會具足。你要來嫌東嫌西的,一下子起煩惱心了,基本上來講,那個起煩惱心,做也做不好,你戒體羸弱,護法神就幫不上忙。所以我們當一個佛弟子,簡單說要名符其實。你受戒,得到這樣一個名稱,佛弟子,你不能騙佛,拿到了皈依證,接著下去就不持戒了,也不學習了,那不可以。佛給你的皈依證,這是代表你是佛弟子,你就要名符其實,就好好的學習戒法,把戒守好,那功德很大,你所有的善緣會慢慢的具足起來。
我們生活在宇宙當中就是一個緣起,生活基本上就是一個緣起,我們業力的形成也因為我們的心有心有境,就是緣起,心在改變的時候,基本上業力就在改變;沒有心,業不能成就的。所以阿羅漢,聖人,他把煩惱斷了,這些業力也整個叫滅業,它叫滅業,剩餘的就是余報,往後的那些果報沒有了,沒有煩惱的滋潤,阿賴耶識的種子不起現行。《大毗婆沙論》裡面講,你要得果報的時候,要有煩惱的滋潤,煩惱沒有的時候有種子,不能滋潤,沒有那個緣,那種子不起來。所以所有的緣起根本在心,心在動的時候,往哪個方向動?往善的、往修行,那就善緣聚集,佛菩薩、護法都護念你。我們要不持戒,我們造一些惡業,基本上來講,往不好的緣起走。你雖然求什麼求什麼,但是你沒有因,你沒有去做,不能招感外在的助緣。內因外緣,內因是最主要的,沒有因,緣幫不上忙的,所以我們要把自己做好。
當一個佛弟子,佛給我們的方法是最殊勝的方法,轉凡成聖,成就佛道,那是最好的。基本上來講,你要好好應用。所有的法,就《金剛經》所講的,說過河的船,過河的船,道諦,要經過道諦到達滅諦涅??,道諦叫做有為無漏法,它隨順涅??的,它是有為法。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裡面,一定要掌握這些修行的綱要,你基本上了解了,你才能夠真正的、努力的在佛法裡面投入,捨身命都可以。為什麼?當下死了就到佛的地方去。
菩薩戒裡面所講,「二者命終時,正見心歡喜」。基本上來講,你守持戒法,你的正見凜然,對諸法實相、對緣起的道理你能夠通達無礙,你能夠真正的如實的去做,捨命的當下,你能夠了知我所持佛的戒法,絕對不會離開佛,不會到三惡道去的,將來還是見到佛的。所以他正見心歡喜,他內心歡喜。這些就告訴我們,你學佛了,你真正要了解的修行大綱,你都要通達、要了解的,下手處非常的明了。你這樣去念佛那不一樣,非常殊勝,叫你不念佛也不可能。真正的道理了解,叫你不念佛,叫你不學習佛法都不可能的,你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都不可能的。道理了解的時候,那個信叫信根,才真的紮下去。
所以?益大師這個信,信願行,信開出六信,自他、因果、事理,從這六方面就是通達整個佛法的綱要,就所謂的緣起跟理性兩方面。了解了,叫我們不相信那不可能的,那信心才紮根了,那是完全不動,不可能會動搖的。所以我們有那麼樣的福德因緣學習佛法,而我們也接觸了戒律,也接觸了念佛法門,正好持戒念佛,老和尚的心意就是如此,不然辦這個律學班做什麼?律學班就是要補充我們不足的地方,把這個地方抓到了,基本上念佛就成就了。所有惡業統統沒有了,所謂的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這最好的助緣,接著正行就念佛,好好的求生極樂世界,信願念佛,今生決定成就。永明延壽大師講「萬修萬人去」,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,為什麼現在人不去?去得很少?戒法,戒法不守是不行,惡業障礙。基本上我們把它做好了,沒有惡業障礙,那這一推就上去了,是這樣子。
問:我現在的工作需要幫老人倒杯酒予他們佐餐,請問這樣犯戒嗎?
天因法師答:犯戒,不因為工作而認為這是我的工作不犯。《在家備覽》裡面也講到,你在國家裡面執行法律的人,譬如說槍決,舉行槍決,做槍決那一個,打槍的那一個人,他做這種的事情,他也是犯殺業。不因為說,這是國家法律要處決他,他做好像沒有過失,一樣有過失的。以古時候來講,屠夫、劊子手,在刑場當中執行的劊子手,那個都是犯殺業。以這個比喻我們這個酒戒一樣的,你的工作是拿酒倒酒給老人佐餐,就是犯過酒器,與人飲酒,那是犯的。所以這些道理我們要了解它。
問:第二,輕戒第二條,飲酒戒當中提到,若自身過酒器與人飲酒者,五百世無手,這是否是性罪的果報?釋尊為了警示眾生而非犯戒罪的果報?
天因法師答:這飲酒戒當中,它是屬於遮罪,酒戒是遮戒,它不是性戒。遮戒當中,我們講它的因果裡面,酒就是愚痴,會招感愚痴的果報。不是說世尊為了警示眾生,所有的過失都是因果律,因果律不是佛創造出來的。不是佛創造,說給你判一個下品罪,是因為你不聽話,所以佛要處罰你,不是這個。這是裡面的因果本來就是如此的。所以我們不能想說是佛為了處罰我們,這不是這樣。在三大部裡面講,有人就這麼說,說這個罪,《涅??經》裡面也講到,這個罪是佛為了要所謂的警惕我們,給予我們制的罪,不是這樣的。你在佛菩薩面前發了心,你要斷惡修善度眾生,要斷一切惡,你犯戒就是乖違自己的發心,它裡面自然而然就有過失。
所以我們的僧團裡面有僧制、有佛制,僧制裡面大家討論的、共許的,如法的、共許的,你乖違你就有罪,那裡面就有結罪了。所以這方面來說的話,因為乖違心愿,你的發心,它是有過失的。譬如妄語,違心想說,乖違你內心所想而講出來都是妄語。你看前面這是書架,但是你跟人家講,這是書架,但是你的心所想的想錯了,認為不是書架,然後人家問這是什麼?你講書架,這句話跟真實的書架是相同的,但是你的心不是想書架,就乖違你的心,所以那就是妄語。妄語,是不管你講的是真實不真實,是乖違你內心所想的都是屬於妄語。你心想甲,但是你講乙,那就是乖違心想,就是妄語了。所以妄語的定義是這樣的,違心想說。這個地方講,酒戒它是遮戒,它的果報是因果的定律,因果的定律是如此的。你要奉持戒法,乖違了,當中你就會生起過失,自己發了願要持守這個戒法。那裡面無手的果報,它還是從因果當中來講的,不是世尊所制。
問:如果自己不飲,也不勸人飲,但須幫忙端酒、遞酒杯、拿酒瓶,是否得罪,果報相同?
天因法師答:是相同的。
問:怎麼避免?
天因法師答:不要拿,遠離這種境緣就是了,就是這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