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親密的關係,越該明白的12個真相

2024-05-27     玉兒     反饋

」一切美好,都是深度關係的產物「。

這句話來自於武志紅老師的新書《深度關係》。

這不只是與他人的關係,更是與自己,與具體事物、與世界的關係。

如果你想更了解自己的內心,了解人性的優缺點,成為更自信、有能量的人,那麼答案都在深度關係之中。

今天我們來為大家分享書里的部分金句,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療愈~

01.

成熟的人,擅長歸因

不成熟的人,喜歡歸罪

喜歡歸罪的人,都有一個共同點:

自己遭遇了或大或小的挫敗,立即找一個身邊人去怪罪,覺得挫敗是他人所導致的。

為什麼會這樣?什麼樣的人容易這樣做?

在我的理解中,有「自我完整」的人很少或不會這麼做,而「自我未成形」或「自我破碎」的人,勢必會這麼做。

所謂「自我完整」的人,是不管遇到什麼挫敗,都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生活的挑戰。

他的「自我」能一直存在,而不會輕易被挫敗所「瓦解」。

既不容易歸罪別人,也不容易怪罪自己,並且懂得安撫自己的挫敗感,同時會去尋找資源幫助自己。

所謂「自我未成形」或「自我破碎」的人,他們一遇到挫敗就會覺得「我」被「瓦解」了。

為了躲避強烈的挫敗感,所以他們要把責任甩出去。

02.

指責, 是弱者掩飾無助的外衣 太多人在家庭外的社會關係中非常好說話, 但回到家裡就變得非常喜歡強烈指責家人。 其中部分重要原因是—— 在社會上,這樣的人知道自己沒法占據高位,於是甘於處在低位,就變得好商量甚至好欺負。 但是,面對伴侶和孩子時,他們的高自戀渴望就湧出來了,他們變得很不好說話,並且很容易進行強烈的指責。 指責、批評和攻擊,是想給人一種感覺——「你看,我是強有力的」。 這常常是為了避免自己陷入無助中。

03.

好的溝通是:

相互傾聽,彼此理解

無論在親子關係中,還是在兩性關係、職場和社會上。

當你認定另一個人應該聽你的話時,

你就失去了聆聽和了解對方的意願和耐心,因而難以和對方交流。

交流和互動意味著,「我的信息」和「你的信息」可以在彼此間流動。

好的交流是——

我允許「你的信息」在我的心田中駐足,

你也允許「我的信息」在你的心田停留。

然而,在太多關係中,有人只想把自己的信息傳給對方,卻對對方的信息充耳不聞。

04.

恨」沒有被表達

愛就沒有存在的空間

很多人不敢表達恨意,是因為擔心——

一旦表達恨意,就會傷害到自己所愛的人,引發內疚,因此要憋著恨意不表達。

可是當一份重要的恨意產生後,你沒有在關係中表達,憋在了心裡,接著會發現:

你們之間的情感聯結變弱了。

尤其在親密關係中,一方從來都不表達恨,這給另一方帶來一種錯覺:好像自己做什麼都可以。

結果就做得越來越過分。

突然有一天, 那個從來都不表達恨的人,選擇了結束關係,而且再也回不去了。

05.

關於人生定律

人生的一個定律是:

必須保持一定量的社會關係

必須投身於自己熱愛的事

這不僅是為了追求所謂的成就,更是在修煉自己的動力,或叫生命力

06.

做自己最好的父母:

多哄哄自己,誇誇自己

很多人失眠,是因為晚上頭腦會特別清醒,會想很多事。

這種情形下,最常想的是——

某某事沒做好,是因為我有多不好,

如果我好一點,事情就不一樣了……

當頭腦認為「我」應該是完美的、全能的、不會錯的、不會犯傻的……

並拿這些標準去要求自己時,人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「自我攻擊」

但我們要明白,完美、全能是不可能的。真實的自己,往往是缺點滿滿、錯誤滿滿,有時還是愚蠢的。

請看到這個事實,然後,像好父母看著蹣跚學步的孩子一樣——

不僅接納孩子會犯錯,而且還覺得這很可愛。

當孩子陷入自我攻擊中時,還要去安撫孩子。

用這樣的態度對待自己,做自己的「好父母」,給自己好的養育。

07.

爭取你所能控制的,

放下你不能控制的

人要想獲得幸福與自由,必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:

一些事情是我們能控制的,另一些則不能。

只有正視這個基本原則,並學會區分什麼是你能控制的、什麼是你不能控制的,

才可能擁有內在的幸福與外在的效率。

08.

不要把幸福的焦點,

寄託到別人身上

法國哲學家薩特曾說,「他者即地獄。」

意思是,如果一個人不是「主體」,而是成了圍繞著他人來轉的「他者」,那他就會身處地獄中。

當一個人認為其幸福取決於,找到一個什麼樣的伴侶時,

這就意味著TA自己是「他者」,那麼TA必將身處於地獄中。

同時,TA不可避免地想把伴侶變成一個圍著自己轉的「他者」,於是TA也會將伴侶拉到地獄中。

1/2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