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大有內驅力的孩子,父母都做好了這幾件事

2024-05-30     玉兒     反饋

不過,從被安排到自主安排,是需要一個過程來適應或者說是來「試錯」的,這些挑戰有的能一次成功,有的則需要反覆去試驗才能做到,時間跨度甚至是幾年之久。 踏出第一步看到的就已經不是原來的風景。

3.給孩子成就感:積累自我效能感

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: 「人必須要有一種自我效能感,才能應對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阻礙和不公,走向成功」。 所謂自我效能感,是一個人對自己完成某方面能力的主觀評估。 評估的結果如何,將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行為動機。 如果孩子自我評估是積極狀態,就有更大的內驅力,持久地做好這件事; 如果孩子自我評估是消極狀態,結果大機率上是不能堅持直至放棄。 學習跳繩,能堅持從只會跳一個,練習到連續跳三十個; 學習打羽毛球,接不住球就不休息、打不准就不下場,失敗一次就再訓練一次; 練習輪滑,總摔跤總出錯,眼圈都紅了卻依然堅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練; 自己想做的、喜歡做的事,原來就是需要經歷坎坷才能做成。這些絕不服輸的經歷,一遍遍告訴孩子: 好像有希望啊; 失敗只是成功前的正常環節,多嘗試幾次一定會成功的; 別人能做到的,我也可以…… 孩子有這種體驗,心理上才會產生並積累自我效能感。 可以說,自我效能感是孩子將來面對任何困難,學習中遇到任何難題,都能自我鼓勵、開啟有效行動的前提。

多積累成功經驗,父母多給出認可,尋求榜樣的力量,保持身體健康、情緒愉悅。 孩子越認為自己能做好一件事,做事的意願就會越強烈,而這種意願又會在一次次的成功實踐中得到強化,形成正向循環。 4 所謂自驅,先得自信,然後才是上頭。   自信從來不是和自己那些事兒,而是自己和世界的碰撞。 解決小問題獲得小自信,解決大問題獲得大自信。 在保證孩子的健康和安全的情況下,捨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選擇、自己行動,勇於承擔責任,在實踐中去積累和修煉處理問題的能力。 除了分數,孩子於生活中見的事情多了,認知得到提升,確認自己的能耐、本事,把注意力放在自身和當下的成長,這種思維方式才能使孩子受益終身。

在網上看到過一首小詩: 我愛你。

如果前方有一條我曾經跌得面目全非的路, 而你卻執意想要去, 我希望我愛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、告訴你不能去, 而是給你準備好最耐穿的鞋子、備好雨傘, 告訴你第二個路口很滑,第五個街道有小偷…… 去吧! 回來家裡有飯。 是啊,願孩子們都能找到自己的「執意」,然後勇敢大膽去闖,別擔心,「回來家裡有飯!」

上一頁
2/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