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大有內驅力的孩子,父母都做好了這幾件事

2024-05-30     玉兒     反饋

1 家長的普遍疑問: 「現在的孩子,是因為生活條件太好了,吃喝不愁,什麼都不缺才沒有學習動力吧?」 「想當年我們連吃飽穿暖都是問題,想著一定要靠學習改變,哪個不是自己激勵自己!」

這其實是「以前為了生存」遺留下來的觀念,並不能打動現在的孩子。 不過,其中的理論是通用的:

在非常迫切的需要(吃飽穿暖)下,自我驅動去做事(學習)——

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,推動自我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,就是我們所說的「內驅力」。

而孩子一到學習就開始磨蹭、拖延、注意力不集中,不主動學習、不愛讀書、有極大的挫敗感、自暴自棄…… 是缺乏內驅力。 2 孩子為什麼會缺乏內驅力?

1.孩子沒有自己的「迫切需求」,也就沒有目標

「好好學習,是為了將來能過好日子」,這是我們給孩子的目標。

何為好日子?

不同年代的人,甚至同一年代不同經歷的人,都會因為經歷而生髮出不同的理解。

我爺爺奶奶:好日子就是能吃飽穿暖;

我爸爸媽媽:好日子就是不用風吹日曬、掙錢養家;

我老公:好日子就是開好車、住好房、「何以解憂,唯有退休」;

我兒子:好日子就是吃好喝好玩好,學什麼習,我現在過的就是好日子。

試圖用大人的解讀來教育孩子,可「新腦子就是好使」,孩子對我們的話也有自己的見解,這也是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不聽勸的原因。

沒勸到心裡啊! 沒有迫切需求,沒有興趣,沒有目標,而學習又是要長期堅持才可以達到「延遲滿足」的事。這麼辛苦,就為了「過我現在過的日子」? 所謂,目標就是起點,根本不用出發!

2.父母過度的外驅力 於是,父母push孩子的話術不得不演變成「內疚式」「逼迫式」教育:

「我和你爸爸這麼辛苦,你考這麼差,對得起我們嗎?」

「不好好學習,將來找不到好工作,怎麼回報我們啊?」 「寫完作業再把這些試卷做了,媽媽好不容易搞到的」 還很擅長用外部的獎勵和懲罰讓孩子的目標變得更偏離學習:

去上課外班吧,下課給你買奧特曼;

考到100分給你玩手機;

不寫作業就不去遊樂場了…… 有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——過度理由效應,給我們敲響了警鐘:當孩子做某件事的內在動機變成外在的表揚和獎勵時,反倒破壞了孩子的內驅力,使得孩子失去興趣和前進的動力。 3 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父母說破嘴皮,灌輸再多的知識和道理,也沒有「讓孩子自我管理、自我負責,擁有內驅力」重要。

當孩子擁有了內驅力,會積極主動學習、改變,並能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;即便遇到困難,也會想辦法克服而不是輕易放棄。 想讓孩子改變,喚醒孩子的內驅力,可以試試做好以下三件事:

1.給孩子目標感:幫助孩子確立符合孩子認知的目標 正如董宇輝所說:正確的目標才會給你足夠多的內驅力,足夠多的內驅力才會讓你走得更遠。

想讓孩子有正確的目標:

(1)多帶孩子體驗、經歷

刷到一個視頻,是一個15歲的學生用自己的經歷和視角來告訴家長:你的孩子為什麼不愛讀書。

「在我看來,孩子不愛讀書,是因為他玩得不夠多、見得不夠多以及作為家長的你們不夠會玩。」

「我從來都認為英語只是抽背,好適合老師家長說的那種多讀一點,但當我真正出國以後發現:英語他能幫我點一道菜,點一瓶飲料;學校里老師會說語法很重要,但是出國後我只要把單詞說出來,他們也能聽得懂,這讓我對英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。家長和老師跟我說了一萬遍,英語這重要那重要,但我真正出了國以後,我才知道英語它的意義是什麼。」

「我的哥哥也跟我分析了很多家長的觀念,實際上他們的很多觀念都是以前為了生存所遺留下來的,講這些孩子是聽不懂的,他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。如果你想讓孩子繼續努力的話,要給他們一個很感興趣的目標讓他們去奮鬥。」

孩子最能共情孩子。

語言是抽象的,經驗是間接的,只有親眼看到、親身經歷的體驗才能對相關知識有更直觀的理解,更具體地運用和提升。

一個瑞士森林幼兒園的老師在採訪中說:  

「在教室里,我們把東西掰開揉碎地教給孩子,告訴他們具體的技巧和原理,孩子們之後再將這些碎片化的知識聯繫在一起。

這種學習方式挺好,但不是現實世界運轉的方式。

我想讓孩子們在真實而複雜的地方學習,

讓他們思考怎樣和同伴一起建造一個水壩,同時注意不要弄濕自己的衣服,給自己保暖。」

多帶孩子出去看看,去面對他感興趣的事物;不同的人,不同的事,不同的環境,孩子有感觸,才有感想,才能提升認知,才算真正開拓了他的見識和視野。

(2)多「閱讀」

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,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一一嘗試一遍。 除了豐富孩子的人生體驗,足夠的閱讀能夠讓他的信息庫變得更加多彩。 閱讀能夠讓孩子成為一個會思考的人,能夠讓孩子有打破人生邊界的勇氣,積累不斷超越自我的資本。

在一個個故事中,去看到複雜的人性; 在一幅幅圖畫中,看到世界的廣闊; 在一本本書、一部部優秀的電影和紀錄片以及日常的交流和言行影響中,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,找到學習的意義感和價值感,促使孩子儘早樹立長遠的目標。

2.給孩子自主感:孩子自我規劃,不過度保護和幫助

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一提學習總是覺得反感、總要被逼著被監督著?

為了讓孩子做好,在一邊監督、輔助;

為了讓他少犯錯,一遍遍提醒;

為了讓孩子不走彎路,提前安排好學習任務。

其實有沒有想過,是因為大人總在「插手」,讓孩子誤以為「學習並不是我自己的事兒」,從而缺少自主感。

什麼是自主感呢?

就是自己能決定一些事情。

畢竟,自己能做主的事情才是自己的事情,也才能談「自控」「自覺」。 學習上的自主感,是孩子自己能決定學習上的一些事情直到把學習完全當成自己的事,從中感受到歡喜和滿足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「內驅力」。

內驅力一旦被激發,根本不需要父母過多地督促和安排。

所以,生活里,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,讓孩子有自己做主的「經歷」,積累「自己能掌控」一些事情的經驗,未嘗不可。 (1)無關緊要的事,讓他們自己做主。 比如讓孩子決定買什麼顏色的筆袋、書包, 比如讓孩子決定選什麼課外書來讀。

(2)應該做但孩子不願意做的事情,給出選項,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力。

比如放學回家先寫作業還是先玩、先休整,以及到底是先寫語文作業還是數學作業。

(3)必須做的事情,要重點約定好。一起商量,讓孩子參與意見,切忌「一言堂」。

比如讓孩子自己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,並在實踐中修改。

1/2
下一頁
玉兒 • 120次觀看
玉兒 • 150次觀看
玉兒 • 200次觀看
玉兒 • 380次觀看
玉兒 • 30次觀看
玉兒 • 40次觀看
玉兒 • 120次觀看
玉兒 • 90次觀看
玉兒 • 760次觀看
玉兒 • 2K次觀看
玉兒 • 150次觀看
玉兒 • 50次觀看
玉兒 • 120次觀看
玉兒 • 90次觀看
玉兒 • 170次觀看
玉兒 • 30次觀看
玉兒 • 80次觀看
玉兒 • 60次觀看
玉兒 • 30次觀看
玉兒 • 30次觀看
玉兒 • 0次觀看
玉兒 • 20次觀看
玉兒 • 100次觀看
玉兒 • 40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