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後,孫思邈把這類有痛點的穴位,取名為「阿是穴」。從此,「阿是穴」 以針灸學中的重要「俞穴」一直沿用至今。
23、博覽群書
孫思邈在京城長安居住期間,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宮廷古籍珍藏,飽覽了大量的醫學經典著作。由於各朝代在長安長期建都,故保存了豐富的經典古籍。孫思邈有幸走進這些書庫,在這裡大開眼界,他「忘寢與食,討幽探微」,盡情地吸取文、哲、史、醫等各方面的豐富知識。
孫思邈曾說:凡欲為大醫,不僅要熟讀醫學著作,還要涉獵群書,精通《莊》、《老》、《周易》、天文、地理、五經、三史等。孫思邈以自己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實踐了上述論述。這一時期的讀書生活,對孫思邈以後取得輝煌成就帶來了極大的裨益。
24、一視同仁
孫思邈救治的各個階層的病患者何止千萬。在長期的實踐中,他形成了一整套高標準的醫德規範。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:「皆如至親之想」,就是說,對待病人要像對待親人一樣。他說:「若有疾厄來求救者,不得問其貴賤貧富,長幼妍蚩,怨親善友,華夷愚智,普同一等,皆如至親之想」 。
孫思邈聲望很高,每到一處,患者就蜂擁而至,不論在農村,還是鬧市,都是如此。他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,對病人一視同仁,不顧饑渴疲勞,莫不一一救治。那些被他治好的病人,對他總是戀戀不捨,許多人臨別時感動得灑下熱淚。他這種高尚的醫德,得到人民的讚頌。
25、煉製丹藥
早在隋大業年間,孫思邈就開始煉丹實驗。唐武德年間,他在四川買到優質的雄黃和曾青,在蜀縣魏家煉丹成功,合成一釜「太一神精丹」。他煉製的「丹藥」,是世界上最早從砒劑中提煉成治療瘧疾的有效方劑。比英國人孚勒氏以砒劑所制的藥物要早一千多年。現在的湖南瀏陽城東有個孫隠岩,相傳是孫思邈當年煉丹的地方。
傳說他在這裡壘灶架爐,用硝石、硫黃、皂莢等性質相反的原料,巧用 「伏火法」合在一起,避其爆炸,煉成丹藥。於唐永徽六年(公元655),孫思邈著作《丹經》寫成。在其中的「內伏硫黃法」中詳細記載了火藥的配方,為後來火藥的成功提供了寶貴的依據。
26、敬德追袍
開國元勛尉遲敬德聽到唐太宗封孫思邈為藥王的消息後,大為不悅,心想自己為唐朝打天下,屢立戰功,也沒有封王,孫思邈進京才幾天,竟得到如此殊榮。他要追趕孫思邈,奪回王袍王冠。孫思邈預知有人要來奪王袍,就把沖天翅扳成順天翅,把黃袍翻穿成紅袍。敬德領兵追到灞橋時,見孫思邈卻是身穿紅袍,頭戴順天翅,在柳蔭之下恭候。
敬德感到不好意思,便改口說:「我專程趕來,想討些靈丹妙藥。」孫思邈送給他靈丹十八丸,保他東征勝利。經過同孫思邈接觸,感受到他的高尚品德,敬德後悔自己不該妒忌,便擊掌發誓,願在孫思邈成聖後站班助威,聽憑他用。
27、離家隱居
孫思邈辭去北周朝廷的徵召,官府大為不悅,有抗旨之嫌。孫思邈「恐征書之復至」 毅然決定去太白山隱居。鄉親們知道他要離家出行,有人前來勸阻。孫思邈向鄉親們做了耐心的解釋。面對妻子依依不捨的傷感神色,他說: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,精研方藥,遠遊行醫,普救含靈之苦,乃吾之所志也。」北周大象元年(公元579年)深秋,孫思邈告別家鄉,告別親人,去太白山隱居。臨別時,妻子兒女和鄉親們送他到村外很遠的地方,依依不捨,相互再三囑咐之後,才揮淚離去。
28、一針救二命
孫思邈出診路過一個村子,看見路上有一滴滴的鮮血,斷斷續續,一路滴去。他向過路人詢問情況,知鮮血是從一群人抬著去埋的一副棺材裡流出來的。孫思邈便立即順著血跡向前追去。一直追到墓地,他大聲疾呼:「不要埋人!」並叫他們打開棺材。人們以懷疑的態度照辦了。待打開棺材一看,見躺著一個年輕產婦,面色蠟黃。孫思邈摸過脈搏,又從藥包里取出幾根銀針,在產婦身上扎了幾針,然後又取出一些藥末,給她灌進嘴裡。
過了一會兒工夫,產婦動了,睜開眼睛,最後還生下了嬰兒。產婦的丈夫和周圍人們由懷疑變成驚喜,讚嘆不絕:真是神仙下凡,有「起死回生」的本領。於是,謝恩的人群跪了一地,叩頭不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