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有這1種行為,說明他內心在崩潰

2024-06-07     玉兒     反饋

先處理心情 再解決事情 通常,父母希望直接教給孩子道理和規則,讓其遵守。 而在實際育兒中,孩子在面對各種要求時,難免會有情緒。 如果情緒不被看見,就會堵住,孩子便會胡鬧。 若家長能夠識別它,基本滿足孩子需求,那麼在溝通上便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。 這裡,我總結了4個方法,可以幫你在遇到孩子胡鬧時,有序去應對—— 1. 識別孩子的核心需求 當我們和孩子溝通,發現反反覆復、總是吃力不討好時,就可以先停下來。 不妨問一下:孩子現在嚷嚷著想要的,是否只是他的表面需求。 所謂核心需求,往往是關係層面的。 我們可以去了解,孩子對自己有哪些的不滿。 可能是覺得空間不夠、可能是不夠尊重,又或是其它。 這個了解的過程,能夠讓原本僵化的關係得到鬆動。 2. 多傾聽、少評判 孩子在表達不滿時,可能會滔滔不絕,甚至誇大其詞,這都是正常的。 父母不必因為孩子的意見過於偏激,而立馬否認或打斷。 這時父母每多傾聽一句,孩子的不滿便能減輕幾分,他們胡鬧的衝動也會隨之減輕。

3. 不必認可觀點,而是理解情緒 有的孩子會說偏激的話,比如不想上學、只想去玩。 我們不必認可或否定行為,而是多去關注背後的情緒,並予以回應,比如—— 「學習確實有難度,不想去學校這種心情,其實也可以理解」; 「遊戲確實很有趣,你會想多玩,也是正常的。」 這樣的話不會縱容孩子,而是會讓孩子感受到,自己是被理解的。 4. 強調規則 理解情緒不代表放任孩子。 我們可以向孩子承認—— 遊戲確實好玩,學習也確實不容易, 但你作為學生,依然要學會控制玩耍時間,依然要完成功課。 遇到了困難,可以和大人一起想辦法更好地面對。 千萬不要奢望孩子能夠很開心情願地學習、遵守大人的要求,這是不現實的。 大部分情況下,一個孩子的成長,便是學會在不情願中前行。 而家長的理解,則是幫助他們更加具有耐受力,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胡鬧逃避。

寫在最後 今天討論的既是育兒方法,也是與人相處的態度。 如果想要和孩子相處更融洽,便不能完全把他們當小孩, 而是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,去理解、去尊重。 並且,家長這樣並不會顯得掉格,恰恰相反,這更能贏得孩子的尊重, 同時,孩子也會更情願接受父母的影響。

「在看」+「轉發」從新的視角看見孩子,在療愈與成長中前行

上一頁
2/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