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有這1種行為,說明他內心在崩潰

2024-06-07     玉兒     反饋

為人父母,難免會遇到孩子和自己對著干。 父母越害怕什麼,孩子越是去做什麼。 例如孩子無理取鬧時,會說一些極端的話—— 我就是不想寫作業! 我無論如何就是要玩遊戲! 班主任壞透了,我不要聽他的課了! 你們就從來沒對我好過。

這些話蠻不講理,似乎要成心戳爹娘的肺管子。 對此,父母們也使盡渾身解數,講大道理、展開罵戰、選擇無視,或者選擇揍一頓...... 然而,這些方法常常費力不討好,難以真的改變孩子,甚至愈演愈烈。 今天,我們就來講講,該如何應對孩子對著乾的現象。

孩子為何總和我對著干? 來訪者小羽經常被兒子氣得不行。 和很多小學男生一樣,兒子不愛寫作業,總想玩遊戲。 加上他成績本身就一般,小羽認為這樣下去可不行,便經常提醒他: 玩遊戲浪費時間,只有學習才是正事。 然而,兒子不但不聽話,還經常故意唱對台戲回懟—— 「學習又苦又累,做功課才是浪費青春。」 「如果沒遊戲玩,還不如死了算了!」 「你就知道天天折磨我!」 一邊說一邊還擺著厭惡的表情。 不但如此,兒子經常趁小羽不注意,在原本學習的時間,偷偷玩平板電腦,或是溜出去和小夥伴玩耍。 小羽既生氣又鬱悶,她感覺兒子似乎和自己有仇,處處對著干。 有時候氣衝到頭上,她也會忍不住打罵孩子。 可打完後,孩子也並沒有變得收斂,甚至還變本加厲,親子間的矛盾也更大了。 這讓小羽焦慮不已。 有時候,她也試著換一種方式,和孩子講道理—— 「學習知識很有用呀,你應該感到開心才對。」 「不玩遊戲怎麼會死呢?你需要戒掉遊戲,才能有前途呀!」 「媽媽都是為你好,怎麼會害你呢?」 小羽明明是占理的那一方,可看到兒子那不以為意的表情,她就知道,這些話全都被當成了耳邊風。 如果方法都不管用,那麼這個問題難道無解嗎? 想到這,小羽既無力,又沮喪。 其實,不少父母都會遇到和小羽相似的困境。 當孩子言語激烈時,我們會感到痛心和困惑—— 自己明明是為了孩子好,可他們為何要和故意作對呢?

無理取鬧的背後 是壓抑已久的情緒 其實,越是胡鬧、極端的話語,越是具備一個功能:宣洩情緒。 當一個孩子總是這樣鬧,說明他內心壓抑了深深的情緒,其需求甚至從來未被看見過。 而在實際生活中,這樣的說話方式其實很常見,比如—— 當一個人大半天沒有吃飯,餓得慌時就會說「餓死了」; 如果一個人連續加班很苦很累,加上被老闆批評了幾句,則可能會說「當老闆的沒有一個好東西」。 仔細去想,這些話都是不準確的。 肚子餓顯然還沒到「快死了」的地步, 老闆也不會全都是壞人, 但這時去爭辯表面上的道理是徒勞的。 因為,當人的情緒處於壓抑狀態時,我們只想發泄這股情緒,讓自己的需求(如吃東西、渴望被尊重)趕緊被看見。 話語越極端,則情緒越激烈,背後的需求也越強。 當然,成年人可以較好地覺察,然後及時調整。 但孩子的語言功能和容納情緒的功能發展還不完善,難以識別內心的需求和準確表達, 所以只能本能地通過胡鬧去表達,並希望能夠得到大人的理解。 而多數情況下,大人並不能意識到這一層,認為孩子只是在和自己敵對。 於是,這種理解上的錯位,就讓親子之間充滿衝突,也讓孩子越來越抓狂。 而我們真正要做的,是去看到孩子的需求。

每一次「對著干」 都隱藏著一份核心需求 或許有家長會問:「可孩子就想打遊戲、不學習,難道這也要滿足嗎?」 其實,孩子的需求有分表層需求核心需求。 他們口頭上胡鬧所講的,通常僅是表面的,背後核心的需要則有待我們去發現。 分享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。 曾經一位父親來求助,說高中的女兒總是胡鬧,要求買各種名貴數碼產品、衣服首飾。 如果父親不買,她就鬧,給她買了,女兒也絲毫不會感激,還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,說以後還要買更多。 乍一看,似乎女兒貪得無厭。 父親也向身邊的人求助過,親戚們過來勸女兒,教導她要節儉,要體諒父親賺錢辛苦。 可女兒完全不為所動,還把勸說的人統統趕跑。 結果,大家都說這女孩有問題。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?

了解情況後,我感覺到女兒對父親有著極大的憤怒,在我的一再堅持下,父親終於說出了真相。 原來,他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都重男輕女,對兒子處處偏愛,對女兒則是長期忽視,教育上也更加嚴厲。 過去姐弟倆鬧矛盾,他從來都說是女兒的錯,直到這兩年,父親才逐漸意識到問題,對女兒好一些。 但這種好,也只是物質上的,並沒有真正情感上的關愛。 其實,女兒的核心需求是渴望父親能真正關心自己。 可時間久了,她也默認從父親那得不到關愛,只能索取東西。 因此,女兒把渴望愛的核心需求壓抑了下去,選擇不停地買買買。 表層需求是無窮無盡的,父親買得再多,也只能起到隔靴搔癢的作用。 這個過程持續消耗親子雙方,父親經濟上付出了很多,而女兒也始終不滿。 相比之下,去滿足孩子的核心需求,才是關鍵。

孩子想要的 只需「基本滿足」 或許有父母會擔心:萬一孩子的核心需求很高,難道要無條件滿足嗎?豈不是慣壞了孩子? 其實不必過於擔心,因為孩子真正需要的,其實只是:基本滿足。 我和這位父親繼續溝通,他心裡知道自己過去做得不對, 但由於不敢面對,所以也想著通過多買東西讓孩子不去追究過去。 同時,他也坦言自己並不是擅長表達關愛的人,說不出那些很溫暖感性的話。 我提醒他,其實他不需要做得很完美,只需把自己真實的態度告知女兒即可。 後來,他鼓起勇氣和女兒談心。 他承認了自己過去確實做得不好,讓女兒受了不少委屈, 但他也承認自己很苦惱,一直以來不懂得如何關心別人,但以後自己會試著去學一學。 同時他也說,自己的性格畢竟已經好幾十年了,一下子改不了,以後也難免會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,希望女兒體諒。 沒想到,平時總習慣頂嘴的女兒,這一次居然一句話也沒說,只是默默聽著,眼睛泛紅。 從那以後,女兒讓父親買東西的情況少了將近一半,並且再也沒有說類似於「你就理所應當給我買」的話了。

其實,孩子心裡其實也清楚,父母不可能滿足自己的一切。 所以當父親能夠承認、並願意嘗試改變,這樣基本的態度, 就足以讓女兒的內心得到很大程度的安撫,女兒也就減少胡鬧了。 同樣,小羽的兒子之所以和她對著干,也是因為核心需求得不到基本的滿足。 後來小羽發現,兒子在學校的心理老師面前,會表現得異常乖巧,不僅喜歡上心理課,還很樂意完成老師布置的要求。 小羽很納悶,直到她觀察後才發現,心理老師有一個最大的特點:理解孩子的情緒。 老師會坦言說,自己在學生時代同樣厭惡學習,只喜歡玩。 因此,她不會貶低或指責孩子的這些「人之常情」,反而允許它們存在。 她允許孩子表達學習上的煩惱和壓力,而不是逼著孩子表現得「熱愛學習」。 其實,兒子當然知道學習的重要性,可學習也實在很辛苦。 像小羽總是強調學習是快樂的,兒子便會反感,然後對著干。 而當心理老師能夠理解孩子的痛苦和不容易,也是在基本滿足孩子宣洩情緒的需求。 這個過程會讓孩子感受到,大人不是和自己敵對的,而是與自己站在同一邊的。 那麼,即便學習苦了些,便也能接受了。

1/2
下一頁
玉兒 • 120次觀看
玉兒 • 150次觀看
玉兒 • 200次觀看
玉兒 • 380次觀看
玉兒 • 30次觀看
玉兒 • 40次觀看
玉兒 • 120次觀看
玉兒 • 90次觀看
玉兒 • 760次觀看
玉兒 • 2K次觀看
玉兒 • 150次觀看
玉兒 • 50次觀看
玉兒 • 120次觀看
玉兒 • 90次觀看
玉兒 • 170次觀看
玉兒 • 30次觀看
玉兒 • 80次觀看
玉兒 • 60次觀看
玉兒 • 30次觀看
玉兒 • 30次觀看
玉兒 • 0次觀看
玉兒 • 20次觀看
玉兒 • 100次觀看
玉兒 • 40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