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,孩子和老公都只是好心問問回來晚是不是遇到了麻煩。
拋開心理的預設,才發現提問就只是提問而已,好好說話就能解決。 也要告訴孩子,好好說話就是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。 6 不允許「三分鐘熱度」 從小跟爸媽去地里幹活,我就是試試這個做做那個,把農活當「遊戲項目」體驗一遍再選擇干哪種。
每當我換「項目」時,媽媽總會說我「這山望著那山高,沒長勁兒」。 一直以來,「三分鐘熱度」都被當成一個貶義詞來看待。 養了孩子才發現,孩子就是需要「三分鐘熱度」去體驗才好做選擇。
在並不完全確定自己喜歡什麼的情況下,三分鐘熱度是一種態度:我會放棄不適合自己的。
如何及時放棄,對我們來說,也是很重要的課題。
三分鐘熱度也是另一種態度:我還要嘗試新的東西。
不斷地「嘗試——放棄——再嘗試」的過程中,才能發現自己一生的愛好。
可以說,所謂的「長期主義」,就是從允許「三分鐘熱度」開始的。
7 成為父母,是需要成長的。 把「人生幾十年的經驗」,當成規範,本質是在說:你是錯的,我是對的,這事兒只有我知道怎麼做,這事兒只能這麼做。
殊不知,經驗上的對錯只是「大人」制定的標準,即便不是你這個大人,也是之前的「大人」。 去掉思想上的鋼印,提升自己的認知,誠心擁抱這個新鮮的變化的世界,不去做無聊又焦慮的大人,孩子才有興趣和精力去預想會活出怎麼樣的人生,探索更廣闊的世界。
作者:秋秋。圖片來源:網絡,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。 編輯:秋秋 本文為原創文章,歡迎轉發分享,謝絕任何形式的改編、抄襲、洗稿。媒體平台轉載請在後台回復「轉載」。


慢父母
微信號 : manfumu
掃碼關注我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