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「飯霸」孩子,都有自己的自主權 為什麼,面對心悅和爺爺,孩子差別那麼大呢? 這其實是因為—— 心悅的控制和爺爺的鬆弛,背後有著不同的深層動機。 在心悅的家庭里,「吃」是母親與孩子權力鬥爭的焦點。 心悅自己就很挑食,小時候她的父母不准她吃很多東西,用禁令壓迫她,讓她深感挫敗。 幼年的她,感到自己在父母面前沒有一丁點權力。 長大後,為了補償沒有權力的自己,她要在親子關係里占據權力高位, 通過指揮孩子吃什麼、不吃什麼來獲得控制感。 她給孩子的暗示,就是在無意識地「發號施令」; 她之所以貫徹控制態度,也是為了左右吃飯的主導權。 而對於孩子來說,父母是想控制自己,還是真的關心自己,他其實都能感覺到。

因為孩子培養健康獨立人格的過程,需要依靠一定的吃飯主導權來完成。 比如:能夠決定自己下一口吃什麼;能決定吃飯速度;能決定吃飯時候的姿勢…… 孩子對吃飯有一定掌控感,意識到父母雖然愛操心,但不阻礙自己形成獨立人格,就會願意配合父母。 孩子對吃飯沒有掌控感,父母的權力願望,和孩子的獨立願望產生衝突時, 就會變成「你讓我吃,我偏不吃」、「你不讓我吃,我偏要吃」。 這是孩子在用和父母對著乾的方式,來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。 而在爺爺面前,「吃不吃」不是權力鬥爭的重點。 爺爺尊重小淼的吃飯方式,沒有在餐桌上掀起權力鬥爭,只傳達了一種願望: 「我相信你餓的時候,自己會知道吃的」。 這意味著:小淼的獨立性,沒有在吃飯這件事上被爺爺撼動。 小淼有權力決定自己吃什麼、不吃什麼、怎麼吃,哪怕挑食也不會被捲入權力鬥爭。 他的內心就會油然感到:跟爺爺一起吃飯,我很舒服。 在這種感受的前提下,當爺爺表達一定程度的管控: 炒蛋要吃乾淨、吃完飯要自己洗碗…… 小淼知道這些管控不是為了滿足爺爺的權力需要,而是為了教他怎麼更好地吃飯。 才會願意聽進心裡,並從「好好吃飯」這件事上獲得滿足。

寫在最後 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—— 尊重孩子感覺,促進孩子成長,其中一個關鍵在於: 孩子的「吃喝拉撒睡」是否有被充分地尊重。 很多時候,我們操心孩子營養跟不上,過分管控,反而給孩子平添很多壓力。 上面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: 「飯霸」孩子,是在權力鬥爭之外的鬆弛態度里養成的。 而除了吃飯,生活中其他細節:走路、睡覺、學習、做事…… 父母都需要退一步,給孩子一定自主權。 不把親子關係變成「戰場」,而是讓孩子在放鬆的狀態下與萬事萬物進行連結。 這樣的相處之道,才是真正能支持到孩子的養育環境。 「在看」+「轉發」尊重孩子,讓他們輕鬆自在地與世界交手吧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