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這樣看,反駁是一種幼稚、原始的互動方式。
反駁者適應不了現在的關係,身邊人也長期受到困擾。
如果你的伴侶、父母、朋友是反駁型人格者,要如何應對呢?
首先要意識到:他們會讓我們感到挫敗。
因為對方無法作為我們的情感容器,給不出多少共情,挫敗難以避免。
但如果我們是內核更穩定的一方,想要改善溝通,一個有用的方法是:
使用一些溝通技巧,比如設立台階、表達感受、重複對方立場。
其實我老公,在日常交流中也會呈現一些反駁者的習慣模式。
前不久某個白天比較閒,我就出門逛街去玩了;
回家卻接到加班任務,便跟老公抱怨:「好煩啊,這麼晚還要工作。」
老公反駁我:「還不是因為你在外面玩了一天,工作才做不完。」
如果按照以前的情況,我可能為自己辯駁:「白天沒工作我才出去玩,只是到了晚上才來了任務。」
那他會接著繼續指責我:「你就是玩心重。」
這次我換了種方式,先順手給他戴一個高帽:
「沒辦法,我確實不像你,一天24小時都能工作,不休息一下我會累死的。」
這個方法叫做「設立台階」。
先軟化了老公的指責和攻擊,他也會按照我設好的「台階」走下來。
果然,老公聽完後口氣就軟了一些:「我也不是一天到晚工作,累了也會休息的。」
我說:「確實,人都是需要休息的,我今天也是因為覺得想放鬆,才出去玩的。」
這裡,就是用表達感受對話,讓對方意識到:
我的壓力有點大,需要休息。
緊接著,我說:「其實你剛剛的意思是,感覺到累的時候是可以休息的,對嗎?」
這個觀點是老公剛提的,他再提出否定,就是在打自己的臉。
之後我再出門逛街,他問起來,我就說:
「累的時候休息,不累的時候工作,這是我跟你之前達成的共識呀,不是嗎?」
先設立台階,表示尊重對方的意見;
再表達感受,讓對方同情我的脆弱;
最後重複對方立場,讓他放棄辯論、避免前後不一致。
這樣一來,不需要費太多口舌,就能得到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。

如果我不這樣做,不認同他的反駁:「我哪有在外面玩一天?」
接下來,我就要面對更多、更刁鑽的反駁,毀了好心情不說,還會引發爭吵。
但如果,即使用對了方法,對方還是堅持槓。
那麼你就要意識到:面對不願意改變的人,費嘴皮子一遍遍糾正是沒用的。
比起為別人的改變負責,
不如把關注放在自己的感受上,設立邊界,促進對方反思。
就像小梅和大劉閒聊的時候,他常常說一些不過腦子的話。
小梅追星時感嘆幾句「某某明星好帥」,大劉會反駁:
「哪裡帥了?」 「好醜的髮型」 「你品味真差」......
小梅表達過好幾次自己不愛聽,他都沒往心裡去。
有一次,小梅被反駁幾次後,索性不說話。
無論大劉假裝無事發生也好,反覆試探她的態度也好,
心裡的火氣消下去之前,她都不願意繼續這樣交流。
因為她意識到:繼續跟他爭辯下去,心情毀了不說,早晚也會覺得聊不來、過不下去。
但大劉除了愛反駁,其他方面都挺好的,她願意給出一些包容。
於是沉默一天後,晚上,小梅向大劉說了下面這番話:
「現在有空嗎?」我想和你談談。 「你知道我為什麼不說話嗎?因為我無話可說了。」 「當我聽到你反駁會讓我覺得不被理解、很難受。」 「我現在最大的希望是:你以後反駁我的時候,稍微聽一下,想一下這樣做會不會讓我難受。」
這番話有效表明了自己的邊界,大劉之後幾天減少了反駁次數。
雖然沒能完全改變,但小梅這樣表達出來,心裡好受多了,大劉也慢慢意識到自己的說話方式有問題。
如今聽到小梅說「能不能少說兩句」,哪怕是在閒聊,他都會審時度勢地閉嘴。
試想一下:要是小梅沒有設立邊界,捲入到大劉的觀點裡,一定會演變成「針尖對麥芒」。
各抒己見非要把對方說服,越說越不服氣,各自黑臉不歡而散。

寫在最後
溝通是雙向過程,並非一方改變就足夠。
作為被反駁者,我們有所預判,能正確應對;
而作為反駁者,如果你意識到了自己在溝通中的這個問題,想尋求改變。
那麼可以嘗試「換位思考」來改善溝通效果。
也就是說,先在腦海中讓自己形成一種觀念:
「同一顆球,我看是黑色,別人看是白色,或許我們都是對的。
與其否定對方、證明自己,不如去了解對方為什麼會覺得球是白色。」
想知道自己的話能不能被對方接受,也可以從「有沒有換位思考「的角度來檢驗。
我說的話真的能幫助到TA嗎? 我有沒有理解清楚TA的意思? 如果我是TA,我會想要聽到怎樣的話?
不斷練習之下,人會越來越敏銳於識別彼此的差異。
由此,慢慢地發展出真正的共情和理解。
溝通才從單向的輸出,變成雙向的滋養。
當溝通能發揮應用的功能,自我得到表達和看見,
關係便能飽滿起來,變得溫暖而豐富多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