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訴孩子,我懂你的情緒,讓他們感覺自己獲得了關注與支持:
「我想你肯定很難受,需要媽媽做些什麼嗎?」 「我看得出來,你有點緊張,你可以拉住我的手。」 「我懂你的感受,我會陪著你,直到你感覺好一點。」 這個過程,不但有利於孩子平復心情,還能讓親子之間產生聯結,親子之間緊密相連。
共情不是萬能的,很多時候,它都不能直接解決問題本身,但是它卻能讓孩子的感受好一點, 就像大人無數次被身邊的家人、朋友安慰過一樣,從中振作,去面對事情。
這就是共情的力量。
孩子的情緒被看到,很多問題也就自然消解了。

需要注意的是:共情不是套路,它建立在真誠之上,是發自內心的聯結。
正如大家常說的:「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。」
以上提到的參考方法,也只能為大家提供共情的基本邏輯, 具體的話術可以根據自身以及孩子的情況隨時調整。
比如:
談談自己經歷:「爸爸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也經歷過……」 印證式傾聽:重複道出孩子的感受; 除了語言,還可以利用肢體語言,拉住孩子的手、輕輕地擁抱、安慰地拍肩等等,都能傳遞安慰……

方法很多,話術也可以學習,對孩子發自內心的同理心卻需要父母自身不斷地去學習和修煉。 正如亞瑟·喬拉米卡利曾說: 在表達共情時最重要的元素並不是我們說出來的言語, 而是我們正在溝通的深層信息。
因為真正能打動孩子的,還是你的態度—— 你的語氣、你的眼神、你的表情以及你是否在試圖理解孩子的感受,而不是排斥它們…… 如果你能經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的感受,少評判,少說教,孩子就容易信任父母。 唯有如此,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、引導孩子,培養他們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,共情能力,及人際交往中的高情商。 我們會發現,孩子並不是大人眼中那個不可理喻、想法奇怪的小人,他只是需要你的關心和幫助罷了。 有了這種念頭,管教也會多一點溫度,吸引孩子親近父母,而不是對父母失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