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父母有償徵稿,詳情請在後台回復「投稿」
文/秋秋
到點起床收拾完,再叫孩子起來、送去學校,自己也到了上班時間。
一早,就像打仗。
忙完一天,下班接娃回家,孩子寫作業,大人做飯。書包收拾好,上桌吃飯。等把碗筷收拾乾淨、衛生打掃一遍、督促孩子做完興趣班作業、催他躺下,一天才算安寧下來。
人到中年,家有一娃,生活就是這麼的瑣碎且平常。
看似平靜如水的日子,其實每天都被一項一項的「任務」趕著走,快馬加鞭,不敢懈怠。 為家庭付出、教育孩子、勤懇工作,不論哪一項都消磨著一位媽媽的熱忱。 沒有誰的日子不是一地雞毛,可「如果你養孩子養得披頭散髮,那一定是養錯了……」 在這種壓力之下,富養自己才是對抗生活打磨的最好方式。經營好自己,才可以帶動身邊的人變得更好。
就像《母親進化論》一書中說的:
「一個內心匱乏、沒有好好關照自己的母親,就像一輛油箱已經空了的車子,無論你如何使勁踩油門,都不過是在空轉。」
所謂的富養自己,並不指要花很多的錢,買很多的東西,掉入消費陷阱。愛自己、富養自己的方式也可以是低成本、零成本的。
1.富養情緒:比起情緒穩定,情緒接納更重要
一直以來,育兒文章都在強調情緒穩定的重要性。甚至有種說法,在一個家庭中,媽媽一旦情緒失控,會對孩子的心理留下嚴重的陰影:一個家庭好不好,看媽媽的情緒就知道?
這就導致很多媽媽會在對孩子發火以後有這樣的自責: 「我又忍不住發火了,我真不是個好媽媽。」
這是對發火的誤解,也是對「好媽媽」的誤解。
發火就是脾氣差,生氣就是無理取鬧?
不是的,生氣是人的正常情緒之一,發脾氣就是表達情緒和需求的一種方式。
生氣並不羞恥。
媽媽也可以發脾氣,很正常。 接受自己的情緒,尊重負面情緒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,是情緒自由的第一步。
負面情緒不是猛獸,沉浸一會兒也沒關係。
媽媽也需要經歷、感受自己的內心從平靜到被擾亂、不高興,經過發泄或者自我消化最終又走向平靜的過程。
當然,能不生氣就不生氣。
表達需求比表達負面情緒有用。
重溫一遍生氣的危害:心臟損傷、血壓飆升、肝氣鬱結、免疫力下降,乳腺癌幾率增加……生氣真的特別傷身體。
《非暴力溝通》里提到:每一種憤怒的背後,都隱藏著我們的期望和需求,表達憤怒,就是充分地將這些期望和需求表達出來。
遇事只會發火,當然也不是情緒自由,是大腦被情緒支配。 在真誠接納自己情緒的基礎上,表達需求比表達負面情緒更有用。
下班很累了,可以拒絕孩子的陪玩申請:「我已經很累了,不想再跟你玩玩具。你可以讓我休息十分鐘再玩或者可以直接去找爸爸玩。」
可以將日常事務分給另一半:「我需要你去輔導一下孩子的作業。」
鄭淵潔說過的一句話:「母親的含義是影響。」
我想這個所謂的「影響」,並不是指媽媽一直壓抑自己也要做情緒穩定的人,而是真誠面對自己和情緒,積極和各種情緒相處的人。

2.富養心態:尋找生活中的小確幸
作家莫言在散文《母親》里有這樣一段敘述:
讓我難以忘卻的是,愁容滿面的母親,在辛苦勞作時,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。
當時,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,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,飢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。但母親的樂觀使我陡然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和對於未來的希望。
這是一個母親對她憂心忡忡的兒子做出的莊嚴承諾。
心態樂觀,帶給孩子的是安全感和對未來的希望,帶給自己的,是幸福感和人生的樂趣。
生活中有很多的小確幸,是值得我們回味的。
反正每天都要陪孩子玩,那就沉下心來好好玩:孩子的很多玩具和遊玩項目我小時候是沒有機會接觸到的,既陪了孩子又體驗了新玩意,豈不樂哉? 雖然要早起送娃,也正因如此才看到路邊開的野花; 堵車回家晚了,結果遇到美麗的晚霞; 買水果挑到一個甜甜的桃子……
生活平淡,需要我們自己加點料:我好幸運!我會越來越好!
正如心理學家貝曼博士所說:
「一個觀點就會帶來一個量子場。如果父母對待世界和生活的觀點從消極走到積極,那麼不僅我們自己的幸福指數會提高,甚至於,我們眼中的孩子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可愛,更加有活力。」
3.富養身體:養成好的生活習慣
身體是革命的本錢。
這句話很老土,卻是真理。
好好睡覺,不要熬夜,雖然我也知道孩子睡了的時間是多麼地自由和寶貴。
寫過很多的育兒文章,都在強調睡眠對孩子的重要性,其實睡眠對整個人類來說都是休養身心的最好方式。
睡眠充足的人,才能精氣神飽滿、情緒平和。
除此之外,適量運動,可以保持好的身體狀態。所謂運動,也並不拘泥形式,工作累了站起來活動活動、陪孩子戶外的時候跑幾步、吃完飯拖拖地擦擦桌子,都是生活中的運動。要相信微小習慣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且深遠的。

4.富養婚姻:不指責,而是給方法
之前有個熱門話題「結婚有什麼好處」,每個女人都支支吾吾、欲言又止。
結婚的好處,到目前為止好像還沒有體會到。不過,通過婚姻,也算看清了世界上的另一個性別。
女人結過婚就知道,所謂的男人濾鏡會碎一地。論起會生活、懂生活,還是自己厲害。 在婚姻里,女人一定要有「大女主心態」,和老公、孩子相處的方式是相通的:少抱怨為什麼,多思考怎麼做;遇事不指責,而是說方法。
人生本沒有那麼多的大事,更多的是雞毛蒜皮柴米油鹽。
兩個人經營家庭,不要總想著改造對方,能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有人搭把手,情緒低落的時候有人互相傾訴,有空餘時間可以一起帶孩子出遊,都還算是不錯的。
不是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嘛:兩個人搭夥過日子,沒有很幸福,也沒有不幸福。
當局者過得滿足就是幸福。
5.富養時間:多跟自己相處
身為媽媽,每天的時間被割裂成好幾部分:工作、孩子、家務……也許還會有老人、各種人際關係等等。 可是無論如何,一定要在一天裡留出一部分時間給自己,哪怕五分鐘、十分鐘。
享受一個人的時間和自己對話、讀書、提升認知、學習新技能,自己變好了身邊的一切才會跟著變好。
有嘗試做改變的勇氣; 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; 有成長思維,不斷豐富自己的三觀。
人能掌控的永遠只有自己。
雞娃、雞老公都不如雞自己。
就像有句話說的:人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,同樣的,媽媽也教不出認知以外的孩子,過不出認知以外的生活。

6.富養形象:乾淨、得體是主旋律
有這樣一組數據調查:73%的女人生孩子之後再也沒空打扮自己,83.6%的女人把錢都花在了孩子身上!
從孩子出生那一刻,很多女人就失去了自我,以「**媽媽」的身份活著。
尹建莉老師說:「生命的真相是,你不愛自己,別人也無法愛上你。不在乎自己的人,別人也不會把你當回事。」
買衣服、化妝品都可以少而精,日常出門,選擇喜歡且得體舒適的衣服,一個乾淨利落的髮型,淡淡的妝容,都會令你精神百倍、心情舒暢。
《先斟滿自己的杯子》一書中說:
「不要等待別人來斟滿自己的杯子,也不要一味地無私奉獻。如果我們能先將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滿,心滿意足地幸福快樂了,才能溢出幸福給別人,也才能快樂地接受別人的給予。」
身為媽媽,富養自己一定是收益最大的投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