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言道:百善孝為先。
從小到大,我們都被教育要孝親敬長。孝順父母,已經成了刻入每個中華兒女骨子裡的優良傳統。
然而,即便如此,現實生活中,還是有很多老人的晚年過得孤苦淒涼,得不到兒女的孝順。
有人會認為,不被兒女孝順的父母,多半都是因為沒錢,有錢的父母,兒女勢必會爭搶著孝順。
其實,直到老了才會真正明白,兒女孝不孝順父母,和有錢沒錢無關,而是和以下四點有關。

1、父母是否給予兒女溫暖和關愛
雖然說,父母對兒女的愛是與生俱來的,是偉大無私的。但是,凡事都有例外,這世上不乏一些父母,生孩子並非出自愛,對待孩子毫無耐心和愛心,肆意虐待孩子,甚至拋棄孩子。
網上這樣的事件不勝枚舉,比如「一男子為了逼離家出走的女友回來,狂扇五個月大的嬰兒幾十巴掌」;比如「因夫妻吵架,男子將兩歲的兒子扔下樓致死」;再比如「一女子電梯產子後,直接將孩子扔垃圾桶」……
說實話,人類最大的悲哀,就是做父母不需要經過任何考核。
父母不知道如何做好父母,不會給兒女提供溫暖幸福的成長環境,不會發自內心地給予兒女溫暖和關愛……在這種情況下,當兒女長大成人,多半也不會孝順父母。
要知道,愛是一場輪迴。唯有父母真心疼愛兒女,給予兒女足夠的溫暖和關愛,讓兒女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,這樣,兒女才會由衷地感謝父母,待到父母老去,兒女才會盡心盡力地去孝順和照顧父母。

2、父母是否有良好的德行與修養
老人如果能夠為兒女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,兒女自然會恭恭敬敬地孝順老人,視老人為珍寶。
然而,財富的表現形式,並非只有赤裸裸的金錢,還有無形的智慧、德行和修養。
家裡有一個閱歷豐富、有淵博的處世智慧、有良好的品行修養的老人,是兒女最大的財富。
這樣的老人,在漫長的歲月中,慢慢參透了生活的本質,磨礪出堅韌的品質,總結了寶貴的人生經驗,給兒女後輩樹立了良好的家風家訓,能夠更好地教化兒女,指引兒女走向光明的未來。
然而,如果老人既無法給兒女提供有用的處世智慧,又沒有良好的德行和修養,為人處世只知道倚老賣老、蠻橫無理,給兒女製造麻煩、增添煩惱,成了兒女前行道路上的絆腳石,那麼,這樣的老人,多半不受受到兒女的尊重和孝順。
所以,對於父母而言,想要晚年得到兒女的孝順,最好的辦法就是修煉好自己,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智慧、有德行、有修養的人。

3、父母是否以身作則地孝順長輩
眾所周知,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人,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兒女,成為兒女未來為人處世的標準和典範。
如果父母心存孝道、善待長輩,那么兒女未來多半也會成為一個懂得感恩、孝順父母的人;如果父母目無尊長、苛待長輩,那么兒女未來多半會成為一個不知感恩、不孝父母的人。
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:「每個瞬間,你看到孩子,也就看到了自己;你教育孩子,也就是在教育自己,並檢驗自己的人格。」
說到底,父母是兒女的引路人,想要兒女成為什麼樣的人,父母首先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所以,想要兒女感恩父母、孝順父母,那麼身為父母,就務必要以身作則,用實際行動去引導和教育兒女,而不是一味地口頭灌輸兒女「百善孝為先」的道理。

4、父母是否對多個子女一碗水端平
在多子女家庭,父母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,總會因為各種原因偏愛某個孩子,從而冷落了其他孩子。
或許,很多父母會認為:只要有一個孩子孝順自己,自己的晚年就無憂了。於是,他們無所顧忌地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某一個孩子,寄希望於被偏愛的孩子能夠孝順他們,為他們養老。
殊不知,越是被偏愛的孩子,越是難堪重任,他們往往會恃寵而驕,變得只知索取、不知感恩。如果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這種孩子身上,那麼父母的晚年多半會過得十分悽慘。
然而,那些不被偏愛的孩子,因為從小感受到太多的不公和委屈,內心往往會對父母產生怨恨。如果這種孩子不是足夠的有出息有能力,就會把所有的困苦都歸咎於童年的不幸,從而不孝順父母。
所以,不管是為了兒女的身心健康著想,還是自己的晚年幸福著想,身為父母都要儘量做到一碗水端平。

結語:
人們往往會認為,兒女對父母的孝順是理所應該的;然而,到老了才發現,兒女對父母的孝順往往是有條件的,這個條件並非是金錢財富,而是以上四點。
如果父母做到了以上四點,不管有錢沒錢,晚年都會得到兒女的尊敬和孝順,別不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