喪葬新規來了, 土葬將全面禁止? 民眾擔心被強制執行

2025-04-14     武巧輝     反饋

從現代科學來看,人死一場空,百年後都是一副枯骨,因而我們總說生前不問身後事,同時也是因為問不了身後事了。

但是對於親屬子女後輩們來說並非如此,這些和我們有關聯的人,也是最在意我們的人,是我們在世間最好的見證。

因而身後事也是逝者的子女、親人進行操辦,其中喪葬的形式最具有爭議,也就是土葬與火葬之爭。

在傳統的觀念中,人死後就要入土為安,建立墳墓以供後人緬懷寄託哀思,每到重大節日進行祭拜,這是我們華夏文明中最重要的祖先崇拜特性,而這種習俗一過就是數千年,可謂承載了一代代的文明。

為何要進行火葬?

但是在今天,這種以土葬為主的習俗卻被冠以「封建迷信」的說法,並且已經立法《殯葬管理條例》來規範殯葬,而核心的思想就是全面禁止土葬,推行火葬。

而之所以要推行火葬,總體來說是有兩點原因。

第一、節約耕地資源:我國總體上是地少人多的土地資源格局,尤其是建國之初大多地方都是荒地、灘涂,能夠耕種的土地少之又少,以至於我們年年餓肚子,年年沒飯吃,溫飽問題一直到80年代以後才逐漸解決。

為了節約耕地資源,制定《土地管理法》來明確耕地用途,而土葬由於占用了大量的耕地,同時,我國人口也在快速增長,為了以防後來的人全部土葬,占用大量土地,於是開始禁止土葬,推行火葬。

第二、破除封建迷信:要知道我國是進行了一場「破四舊運動」的,即:舊思想、舊文化、舊風俗、舊習慣。

對於新中國來說,傳統的土葬就是一種舊習俗。

而且對於不少專家來說,人身體在自然消亡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,而棺木同樣是一種資源的浪費。

所以,綜合種種原因,火葬占據了上風,成為了推廣的對象,對專家們來說,人死之後一燒了之,乾淨利索,骨灰要麼做肥料、要麼撒汪洋,不占用一點耕地。

那麼,在全面火葬之下,在農村還能進行「土葬」嗎?

按照道理來說,火葬的種種好處,推行起來應該很容易,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很難,有大量的人反對通過火葬的形式來進行喪葬,甚至包括很多的人文學者。

北大教授吳飛就曾表達過對於火葬的看法。

他認為,火葬就如同把人的身體當垃圾處理一樣,火葬場就如同垃圾處理站,考慮的是如何快速地處理人的屍體,缺少最起碼的人文關懷;而土葬則是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承形式。

所以直到今天,土葬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。

在2022年還是有很多地區可以進行土葬的,由於民間長期的抵抗,我國目前還是只要80多個地區進行殯葬改革試點,有包括6各省級、25個地級和49個縣級,在這些地方之外還是可以進行土葬的。

為何堅持土葬?

而人們之所以支持土葬,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,主要有三個方面。

第一、土葬並不會減少耕地面積:我國的土葬習俗傳承數千年,這數千年中死亡的人數多不勝數,大多都是以土葬的形式殯葬,無論是帝王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是如此,而到今天能夠留存的可以說是微不足道,即便是很多帝王將相的墳墓早已消失,何況我們普通人。

其實在農村百年之外的墳頭都很少,這主要是因為農村「五服」之後基本上就不再添墳頭,也就是頂多祭奠五代人,這樣占有的耕地慢慢可以復耕,一代代這樣下來耕地並沒有減少。

反而火葬後進入公墓統一管理,永久占用土地,造成大量資源浪費。

第二、火葬花費更大:不論是農村的二次「棺葬」還是進入公墓,其實花費都遠遠高於土葬,從眾多衍生出來的「墓地小區」就能看出一般,人們為了安葬親人買活人的房子當作墓地,這不能不說是火葬催生的高價墓地,造成這種殯葬怪像。

除以上外,土葬及其禮儀更是孝道的傳承,是親人追思慎遠的主要方式,是慰藉生者的最佳途徑。

從人文道德的觀點看,我們相信有輪迴、有報應,才能有更多的敬畏之心、向善之心。

同時我們對長輩進行的孝道,也是為了讓子孫後代孝順我們,這樣一代代傳承,才有了多種關聯的殯葬習俗。

那麼,對於火葬與土葬,你支持哪個?

劉奇奇 • 59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5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3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8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2K次觀看
安卿榕 • 11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3K次觀看
安卿榕 • 3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5K次觀看
安卿榕 • 6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3K次觀看
安卿榕 • 8K次觀看
安卿榕 • 3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3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10K次觀看
安卿榕 • 7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4K次觀看
安卿榕 • 2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2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3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3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3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5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2K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