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人貪多,多了起執著,人就會病。
對生病的人,告訴大家一個好方法。把自己家裡值錢的東西能布施儘量布施掉。東西越少越好,東西少,就沒有壓力。
所以人的病就是多,就是東西太多了,這是一個毛病。東西為什麼會多?因為你拚命買,所以東西就多,東西一多,沒辦法整理,那業障就多。所以簡單生活的人,比較長壽,少病。
東西多的人,精氣神都被物給吸走了。所以儘量要少東西,包括各種古董。生活要簡單,要樸素。
修觀,有一種白骨觀,就是把自己觀想成白骨。人為什麼對物產生執著,就是因為對色身執著。尤其是女性,這個習慣比較多,經常買東西,買的滿滿的家裡堆不下,又捨不得。
應該要捨得,生活簡單,人腦袋比較清明,病也比較少。
有些人的病,必須先捨棄,尤其現在很多東西都是塑料做的,污染環境嚴重。所以儘量少買,生活簡單,對環境也是一種保護。你買得多,垃圾也產生得多,吃得多,垃圾也多。所以不僅要少買,還要少吃,尤其最好吃素。
要捨得把好東西分享一下出去,東西太多了,根本跑不動。人占有太多,執著太多,也一樣跑不動。所以要斷舍離。
少買東西,同時拿得出去,生活簡單,對環境也少很多污染。
人用的多,東西多,污染就嚴重。(享用的東西其實就是在用自己的福報,人的福報里就包括壽命)壽命就短,病苦就多。
所以減少對物的執著。減少對吃的執著。人在吃上消耗的時間是非常多的。所以吃的多,也容易愚痴,尤其喝酒吃肉,就是愚痴的因。身體內都污濁了。可以念經典,觀想藍色光,這些對我們凈化色身有好作用。
簡單,不執著一物,尤其是身外之物。這對每個人都有啟發。

為什麼東西越少越好?
「擁有物品」,其實是一件很消耗能量的事情。
東西越多,我們消耗的能量就越多。
打個比方,假設你有50件衣服。為了買這些衣服,你要看雜誌了解流行趨勢,逛街貨比三家。然後提著碩大的購物袋,把這些衣服拎回家。
衣服髒了,你得把它們洗乾淨,燙平整。要是衣服上有污漬,你還得把它送去乾洗店。紐扣掉了,就要拿出針線把扣子縫上……
「擁有物品」,就等於「將能量耗費在物品上」,只是我們很少意識到這一點罷了。
可你要是只有20件衣服呢?那你耗費在衣服上的能量自然就少了一半。
購買剪裁好、容易打理的衣服,能進一步節省能量。我們應該購買適合自己的衣服。如果在買的時候就考慮好搭配方法,那麼早上出門前選衣服的時候也不會猶豫不決了。
要是房間裡堆滿了平時不太穿的衣服,那就好好收拾一下,把空間變得更舒適。
下面從時間、空間、金錢和心態這幾個方面詳細闡述「為什麼東西越少越好」?

增加讓自己高興的時間
「如何使用時間」,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。
因為每一個人能使用的時間都是有限的。東西越少,就越容易高效使用寶貴的時間。
設想一下,如果你的辦公桌上堆滿了文件和資料,亂七八糟的,那你肯定要花很多時間去整理,對不對?
將文件分門別類整理好,從文件堆里找出需要用的文件,大掃除的時候把文件搬來搬去……這些動作都相當費時。
要我說啊,沒有比「找東西」更費時費力的事情了。
我們完全可以把大多數資料存在電腦里,把用過的紙質文件處理掉,或是存放在固定的地方。如此一來,就能大幅縮短花在「找東西」上的時間了。
換言之,減少多餘的東西,能有效節約耗費在「購買」「存放」「移動」「清掃」「尋找」「處理」等動作上的時間。
你可以把節約出來的時間放在工作上,也可以用這些時間來享受生活……哪怕什麼都不幹,讓自己放鬆放鬆也是個不錯的選擇。時間寬裕了,人就會變得從容。

只有讓時間寬裕起來,我們的生活才有可能變得更精彩更充實。這是堆積成山的物品所無法實現的。
人生精彩與否,不在於「擁有多少物品」,而在於「擁有多少讓自己愉悅的時間」。
為了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刀口上,讓我們從「減少身邊的物品」做起吧。
整潔的房間最舒適。房間簡潔了,才有精力梳理生活的各個方面。
東西太多的空間會消耗人的能量
我們的生活空間本該是我們的心靈港灣,為我們補充能量。
乾淨整潔、沒有太多雜物的空間,能讓心情變得更平和,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。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,不會被多餘的東西弄得頭暈目眩,可以把精力放在真正需要的地方。
可要是家裡堆滿了東西,亂得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呢?
忙碌了一天,推開家門一看……無論坐哪兒都覺得不舒服,整個人比上班的時候更累。地上要是亂七八糟的,你一定也會把手提包隨手丟在地上的。
「算了,就這樣吧……」這種破罐子破摔的心態,會讓你養成做事拖拉的壞習慣。拖延症越嚴重,房間就越亂,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。東西太多的空間,會消耗我們的能量。
而且,「空間」可以跟「金錢」畫等號。
要是不經常收拾,家裡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多。雜物最占地方,沒地方放了,就得買新的櫥櫃把它們裝起來。
如果你住的是三室一廳,說不定還要專門分出一個房間來當「儲物室」。實在堆不下了,就只能搬去更大的房子住。
可是,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了「東西」開闢新的空間——把多餘的東西處理掉就行了。你真正需要的東西,不過鳳毛麟角。
空間也好,房間也罷,都是你花錢買的,或是每月用房租換的。家裡的東西越少,需要的面積就越小,不用出太高的房租也能找到合適的房子。
屋裡有足夠的空間,放上一個小花瓶,插上一枝花養養眼,或是邀請三五好友來家裡談談心。總之,我們可以發揮創意,巧妙利用節省出來的空間,讓自己生活得更愜意。

金錢是孕育出新價值的能量
「擁有很多東西」,就意味著「要花很多錢」。
大家不妨捫心自問一下:我花錢買回來的這些東西,真的值嗎?
在商場打折的時候一下子買了好幾件衣服,事後一試才發現「好像不太合適」,最終被打入冷宮;
被天花亂墜的廣告所吸引,買了很多功能相同的化妝品;明明已經有某款飾品了,卻完全不記得自己買過了,又買了一個一模一樣的……想必有這種經歷的人不在少數。
「我怎麼會買這種東西啊!」——小小的「揮霍」積少成多,積蓄自然就少了。
上班用的包,買稍微貴一點的也沒關係。因為你每天都會用到這個包,當然得買一個用得順手,質量也過硬的。可是登山包呢?你又不是天天去爬山,何必在這個東西上花好幾千塊呢?
使用頻率比較低的東西或是臨時性的東西完全可以向親朋好友借,買二手貨也行,租一個也沒問題。
物品越多,使用頻率越低,單個物品的「使用價值」就越低。在這種情況下,你花出去的錢沒有產生出應有的價值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