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媽媽,我想吃雪糕。」 當孩子這麼問,你會怎麼回答?
那天外出辦事,在商場裡的一家冷飲店門口,看到了這樣的一幕。
一個穿著漂亮裙子,玩得滿頭大汗的小女孩,拉著媽媽的手:
「媽媽,我想吃雪糕,上面有巧克力的那種。」
媽媽想都沒想,直接拒絕了:「不行。」
孩子繼續懇求著媽媽:「我好想吃,就吃一小口。」
媽媽毫不動搖:
「一小口也不行,雪糕太涼,吃了會肚子疼。」
說完,媽媽拉著女兒就走了。

女孩的眼淚「唰」的流了下來,
一邊小跑地緊跟在媽媽身後,一邊不停地喊著:
「媽媽,我要吃雪糕。」
那副可憐的小模樣,直看得人心尖兒都疼。
我嘆了口氣。
一轉身,又看到一個六七歲的男孩子,
手裡拿著根雪糕,一邊吃著,一邊和媽媽說笑著。
不時還能聽到媽媽說:
「寶貝,快點吃,你看,雪糕都化了。」

媽媽嘴裡囑咐著,手裡也不閒著,掏出餐巾紙給孩子擦著嘴巴。
看了這兩對母子的表現,讓我頗為感慨。
天氣熱了,孩子想吃根雪糕,本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小事。
但父母的反應,卻大為不同。
一根小小的雪糕的背後,折射的,是父母不同的教育觀。

知乎上有一個熱議的話題:
5歲了,還不知道冰激凌什麼味,真的好嗎?
在不影響健康的前提下,是否該給孩子多些嘗試?

其中,最高贊的回答說,她的一個朋友從小就家教嚴格,
除了一日三餐之外,父母從不允許她吃雪糕、糖果、零食。
長大後,她有了工作,實現了經濟獨立,她也終於不用再看父母臉色了。
每次外出吃飯,她總是會在飯後再去買一個甜品,甚至,有時會買一整個蛋糕。

一個周末,幾個好朋友一起聚餐。
飯後,她非常執著地又跑到甜品店,買了兩塊蛋糕,兩個巧克力卷和一杯奶茶。
結果,因為吃得太多,當天晚上就被緊急送到了醫院。
她很不解:「你這麼做是何苦呢?」
她眼圈一下紅了:
「小時候家裡管得嚴,我什麼都吃不到。 現在我自己賺錢了,我一定要吃個夠。」

小時候吃不到雪糕的那份不甘心與不快樂,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退。
相反,它會根植在內心,成為永久的一份傷痛。
在養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:
孩子喜歡吃雪糕,喝飲料,我們到底是應該限制他們,保護他們的身體健康呢? 還是不給他們設限,讓他們想吃就吃,想喝就喝呢?
曾經,看到過一則新聞。
那天,媽媽帶著女兒外出,在一家甜品店門口,女兒說想吃冰激凌。
媽媽擔心天氣冷,孩子吃了會肚子疼,就直接拒絕了孩子。
女孩正巧看到甜品店的門口有一個冰激凌模型,
於是,她趕忙跑過去,踮起腳尖去舔這個模型。

看到這張圖片的時候,心裡頗為心酸。
我們從來不否定父母對孩子的愛,
但有時,這份愛帶給孩子的,卻是委屈和傷害。
權威雜誌《大西洋月刊》曾發表過一個研究結果:
以安全之名的過度保護,會將獨立、冒險和探索精神從孩子們的童年中剝離。
然而,孩子們實際上也並沒有變得更安全。
孩子的每一個行為的背後,其實都是一個需求。
在拒絕前,我們應該先走入孩子的內心,去探究他們想吃雪糕背後的需求:
是因為好奇?
是因為天氣熱?
還是因為他們希望能用雪糕來喚起父母的關注?

孩子的需求如何被對待,就會形成怎樣的信念。
如果孩子的需求經常被否定,他們就會在心裡否定自己,認為我的所有需求都是錯誤的。
隨著他們的長大,很多事情都會被淡忘,
但這份信念卻根植在內心,影響著他們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。
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,叫做童年補償性報復——
指的就是童年得不到的東西,會在成長後加倍要。
他們要的,不單單是一隻雪糕,而是一份補償。
補償那個曾經沒有被滿足的自己,補償多年的遺憾,補償沒有被真實愛過的那份失落。
所以,一個雪糕看似微小,背後卻包含了孩子心中的大世界。


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,過分限制和過於放縱都不是恰當的做法。
最好的愛,應該「中和」,力求「平衡與適度」。
1、不要直接拒絕
在日常的生活中,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各種需求。
想吃好吃的東西,買好看的衣服,想去旅遊,去逛街。
這些需求,都是非常正常的。
我們應該充分理解孩子想吃雪糕這個行為,不要直接拒絕。
因為,我們的拒絕,會讓孩子通過其他的途徑去獲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