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養一個閃閃發光、自信滿滿的孩子,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

2024-06-07     玉兒     反饋

帶孩子在小區里玩。一個看起來約摸五六年級樣子的小女孩,騎車停在我們面前說:「阿姨,你能幫我開下瓶蓋唄?我擰不開。」「可以可以……」我接過她手裡的礦泉水,想著一定要一把擰開,展現一下成為母親以後開發出的渾身力氣,沒想到試了兩次後才打開。把水遞過去我還有點不好意思,女孩謝過我接過水說了再見,騎車離開了。我是一個稍稍自卑的大人,而女孩的舉止是我理解的自信的外現。有主動性、遇事積極想辦法、談吐大方得體、不掩飾也不羞澀,有由內而外溢出的能量。自信這件事,解釋起來好像是自己和自己的事。歸根結底,孩子自信的源頭是他的養育者,而後在對世界的不斷認知中確立對自己的信任感。父母是可以為孩子的自信添磚加瓦的。想要養一個自信的孩子,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?1父母不自卑,孩子更容易自信

聊自信,就不得不提自卑。人或多或少都會自卑。自信和自卑也並不是總是對立,水火不相容。正如《自卑與超越》一書中所說:「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,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,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。自卑感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壞事,因為它激勵了人不斷追求卓越,克服自身的障礙,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價值。」

自卑更像是一種保護殼。

「很多事我只要躲過去,就沒人知道我不自信。」

「我只要是個自卑者,怯懦、小心翼翼,那你就無法要求我更多。」

「我都說我這也幹不了那也幹不成,我就是無能,你還能怎麼質疑、打壓、批駁、糟蹋我?」

如果一直處在受害者身份,停留在原地,「自卑不是我的錯,要是我的父母不那麼對我,我能自卑嗎」而不自救,結果只能是白白浪費人生。

作為一個自卑的父母,常常覺得無力,又甚想掙扎。掙扎就對了。父母一旦走過自卑,把自我價值放在人生排序的頂端,把注意力放在當下,孩子很難不自信。

2對單一評價體系提高警惕自卑的父母,總會陷在自我懷疑的漩渦:我沒錢/沒能力,所以沒資格自信。於是,自卑的孩子,也總會陷在自我懷疑的漩渦:我不優秀,所以沒資格自信。其實,人到底是因為優秀才自信,還是因為自信才優秀,就如同「有錢才自信還是自信才有錢」一樣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,不同理解也會造就不同的體驗,不同的體驗又來加深或者解構了某種理解。有人認為,成績好、賺大錢是成功;也有人認為,皮實、心態好才是範本。雖然兩者不衝突,但想能獲得更深遠的成功,成績和有錢並不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。

「沒辦法,社會是這樣的,不這樣不行啊……」真的是這樣嗎?就像沒有一個孩子的夢想是買房買車一樣,父母也不要讓自己的心「死」在成為父母之後。父母少聽聽「別人」,多聽聽自己,掙脫社會標準的綁架,才能專注於放大自我的優勢,關注當下的時光,自身的能量也會傳導給孩子。3對孩子全心全意的愛和接納前段時間,一位學渣的父親在家長會的發言引起大家的關註:「我兒子學習成績特別差,給班裡嚴重拖後腿了,真的很抱歉,但是我依然相信他有一個美好的未來,因為即便他成績這麼差,他依然能吃能睡能喝能玩。他的心態,比我還強大,而強大的心理和情商同樣是進入社會很重要的東西。」有父母全心全意的愛和接納,孩子才能更清晰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想法和願景,並為之努力前進。

愛和善意,一定比鞭策和苛責更能幫助人成長。父母要相信:各花有各香,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。真正的愛,就是發現、認同和發展個體的獨特價值。4多給孩子正向評價心理學家拉康說過:所有的潛意識,都是來自他人的話語。看過太多的父母,用貶低的語言嫌棄自己的孩子「矮」「胖」「黑」「丑」「差」。類似的標籤還有懶、笨、馬虎、不小心、不聽話、固執、事多、自私……父母想通過這種方式,促使孩子自省和進步,但孩子聽到的卻是:我不好、我不會、我不懂、我不行……如此糟糕的感覺會成為孩子的噩夢。一個網友分享:我從小就有多條明顯的頸紋,對於這一點我特別自豪。因為奶奶從小就說:「你是富貴命啊,天生帶著項鍊來的太有福氣了!」還指著電視上的菩薩戴的瓔珞、大臣們戴的朝珠給我看,我深以為然。後來上了大學才看到有除頸紋的保養品廣告,隱約覺得這個好像不太好。但我同學勸我別自卑的時候,我又會在心裡想:你在說什麼胡話。何止不自卑,這是我命中主貴的象徵。孩子是父母生活中的光。父母,也是孩子生命中的光啊。孩子幼小的時候,你曾經是孩子的太陽、孩子的宇宙。作為孩子世界圖譜的大部分,父母的評價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,父母眼裡的孩子會決定孩子眼裡的自己。正如馬丁·塞利格曼所說:「孩子就像海綿,他們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,也吸收你講話的方式。所以幫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,你自己先獲得拒絕悲觀的技能。」多給孩子正向評價,讓孩子用積極的眼光看待自己,這是他生髮出力量的原動力。

同時,鼓勵孩子支持別人的自信,至少不做煽動他人自卑的人。有位博主的視訊中說:「我忽然發現,我似乎不如我的孩子。跟果果聊天,聊到班上同學的成績,我忍不住問他,誰的成績不太理想,考得比較低?他說,這個問題我不太好回答你,雖然你是我的媽媽,但是說出人家的名字也太不尊重人家了。我有點愣住了,立刻結束了這個話題……」分數低,不代表不需要尊重。尊重每一個個體,至少不做有損別人自尊的事情,也是在為別人的自信做出自己的貢獻。5給孩子獨立的機會自信,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對事情的掌控感。孩子一旦體驗到自己的選擇權、支配權和決定權,就不再甘心受到粗暴的「指手畫腳」,即便父母會把這種指手畫腳美化為「為你好」。讓孩子自信,父母要有所給——給的是信任、尊重,有所不給——不給的是束縛。當你信任孩子,默認孩子是有能力解決一些事情的,就不必事事牽掛和代勞。我們的信任、尊重,會為孩子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,滋養孩子,讓孩子自信,自強。給孩子獨立的機會,慢慢放手:常說「我們試試」,給孩子機會做一些事,哪怕會出錯會闖禍;常說「你可以自己決定」,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;常說「你進步了」「你完全能做到」,為孩子積累自我效能感。一旦孩子確認自己的主體性,當遇到困難,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怎麼渡過難關,而不是「為什麼別人都有人幫,我卻沒有」。6帶孩子多體驗,建立成長型思維解決小問題獲得小自信,解決大問題獲得大自信。自信心是同世界交手的過程中一點點累積的成功經驗而來的,是從把「做不到」變成「做得到」中來的。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·德韋克在《終身成長》中表明,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,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。

根據對能力發展的認知,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:固定型思維(fixedmindset) 和成長型思維 (growth mindset) 。固定型思維的人規避挑戰、痛恨變化,甚至覺得自己沒能力改變現狀。成長型思維的人願意迎接挑戰,因為這是向上的階梯;把每次失敗都當成進步的機會,認為凡事皆有可能。

當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,對自己信心十足,就能在遇到困難時依然想要嘗試,相信越努力越聰明,從而不斷挑戰自己。成功既可以複製出成功,也能衍生出自信。當孩子順利學會騎平衡車時,誇獎孩子手腳的配合、身體的平衡感、一次次的嘗試,能教會孩子正確歸因:我能成功,是我不斷努力得來的。我很厲害!我相信我自己!這些經驗可以複製到騎滑板車、腳踏車等邏輯相似的事情上。

1/2
下一頁
玉兒 • 120次觀看
玉兒 • 150次觀看
玉兒 • 200次觀看
玉兒 • 380次觀看
玉兒 • 30次觀看
玉兒 • 40次觀看
玉兒 • 120次觀看
玉兒 • 90次觀看
玉兒 • 760次觀看
玉兒 • 2K次觀看
玉兒 • 150次觀看
玉兒 • 50次觀看
玉兒 • 120次觀看
玉兒 • 90次觀看
玉兒 • 170次觀看
玉兒 • 30次觀看
玉兒 • 80次觀看
玉兒 • 60次觀看
玉兒 • 30次觀看
玉兒 • 30次觀看
玉兒 • 0次觀看
玉兒 • 20次觀看
玉兒 • 100次觀看
玉兒 • 40次觀看